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物流通道 >  水运

跨越式发展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来源:中国水运报 发布时间:2012-09-24 浏览数:3

长三角地区已有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湖州港、嘉兴内河港、苏州港、南通港、南京港、连云港港、江阴港、镇江港和泰州港十一个亿吨大港,其中,上海港货物吞吐量连续七年居世界第一,保持稳定增长势头;上海港和宁波-舟山港在世界10大集装箱港口中,集装箱吞吐量比重由1996年的4.9%提高到23.8%。2011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7.25亿吨,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73.9万标准箱,成为全球第一个集装箱吞吐量超过3000万标准箱的港口,连续两年超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一,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上升为世界第六,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宗商品运输中心,其他主要港口在世界的排名位次也在不断提前。港口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港口装卸效率从2005年以来连续刷新世界纪录,长三角地区港口群在我国经济和港口航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经济贸易的综合服务能力继续增强。

港口码头生产作业能力显著提高

2011年长三角地区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37.57亿吨,占全国比重的37.42%,是1997年的6.12倍,其中,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港口分别完成货物吞吐量7.28亿吨、12.22亿吨、18.07亿吨;集装箱运输发展成果显著,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辟了900多条航线,每天有240多个航班往来,完成集装箱吞吐量6180.49万标准箱,占全国比重的37.69%,是1997年的19.31倍,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港口分别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73.9万TEU、1588.59万TEU、1418万TEU。目前,长三角地区生产用码头泊位数共15478个,占全国48%,其中上海2343个(内河1179个,沿海1164个),浙江省5896个(内河4782个,沿海1114个),江苏7239个(内河6108个,沿江1002个,沿海129个)。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

根据“立足长江、面向世界、打造现代化国际海港区”战略目标,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竣工并交付使用,长江口航道水深由-7米增深至-12.5米,能满足第三、四代集装箱船和5万吨级船舶全潮双向通航的要求,同时兼顾满足第五、六代大型远洋集装箱船和10万吨级满载散货船及20万吨级减载散货船乘潮通过长江口的要求。2011年8月28日,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已经开工。2008年7月上海罗泾港区二期工程通过验收,是上海港迄今最大的现代化综合性散货码头。2010年12月6日上海外高桥六期汽车滚装和集装箱运输港区建成投入运行,设计年吞吐能力210万标准箱和73万辆汽车,也是上海首个同时具备汽车滚装和集装箱运输两大主体功能的综合性港区。2012年,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正式对外开放使用,一期工程旅客吞吐能力60.8万人次,可同时停靠1艘20万吨级邮轮和1艘10万吨邮轮。洋山深水港区一、二、三期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苏申外港线(上海段)、黄浦江上游(泖港段)工程已经竣工,大芦线一期工程及赵家沟主体工程已近尾声,初步形成连通江浙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络。2008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条30万吨级人工航道——虾峙门口外航道建成,这是大型船舶出入宁波-舟山港的主通道。2009年2月28日,宁波-义乌第一列集装箱班列的顺利开通,使宁波集装箱海铁联运业务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建成连云港庙岭三期、30万吨级矿石码头、苏州太仓三期、武港铁矿石专业码头、南京龙潭三期和五期、镇江大港三期、南通狼山三期等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码头;建成连云港港庙岭作业区15万吨级航道、墟沟作业区1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连云港港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工程、滨海港区10万吨级航道、灌河口及射阳河口航道、洋口港区10万吨级航道、吕四港区进港航道、徐圩和赣榆港区防波堤,以及沿江各港口锚地等工程。

航运服务功能不断健全,航运资源加快集聚

2011年,上海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成立,实质性启动“三港三区”联动工作,形成“三区”统一的企业运营平台,有效实现了政策、资源、产业和功能的互补。与此同时,上海船舶价格指数(SPI)、中国新造船价格指数(CNPI)相继发布,填补了我国船舶价格评估和系列船价指数多项空白,成为反映船舶交易市场动态的重要指标。此外,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资本类型的国际海上运输和辅助服务企业集聚上海。截至2011年底,上海共有国际、国内航运及其辅助企业1951家,其中,国际船舶运输企业62家,国际船舶代理139家,国际船舶管理97家,无船承运人1009家,外商独资船务(集运)公司41家,国际航运经纪公司13家,国内航运企业264家,国内水运服务企业325家以及船舶交易服务机构1家。全球十大国际集装箱班轮公司、九大船级社分别在上海设立了总部、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海事仲裁、运价交易、保险公估、航运咨询等国际航运专业服务机构相继在上海建立。非双边海运协议关系国在华设立独资公司,航运经纪人准入制度均首先在上海取得突破。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浙江省率先提出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整合港口资源,构建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服务系统的港航物流服务体系,进而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实现与周边港口的错位发展和特色发展,服务于海洋经济发展。2011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发布了国内二手船舶交易价格指数,填补了国内空白;2012年上半年宁波、舟山两地的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额双双突破500亿元。江苏省提出“构建功能强、等级高、结构优、环境美的现代化港口强省”,重点将连云港、太仓和南京建成具有一定国际物流资源配置能力、较高国际知名度的综合物流枢纽,着力构建以产业为依托,以港口物流枢纽为核心,以国际物流和主要货种物流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服务配套为支撑的港口物流体系,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引导物流要素集聚,提高了江苏港口在国际和区域物流体系中的地位。

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政策效应显现

根据国务院19号文精神,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2010年财政部、国税总局发布《关于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的通知》(财税[2010]8号),国际航运业务免征营业税政策在全国得到推广。2011年底,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批复设立新的船籍港“中国洋山港”,并授权上海海事局在洋山保税港区开展相关船舶登记工作,使得洋山保税港区船舶登记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的共同努力下,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实施办法于今年8月正式实施。2012年1月,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在上海启动。2009年以来,上海已经为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国际航运、物流、仓储等从事国际航运业务企业累计减免营业税超47.14亿元;中资国际航运船舶特案免税登记政策有效延长;进口汽车保税展示平台在洋山保税港区正式启用。

航运金融业务迅速拓展

“十一五”后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加大了对航运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相继成立了航运金融专营部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均在上海成立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国际贸易结算中心外汇管理试点正式启动,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取得突破,航运产业基金初步组建;船舶险和货运险等航运相关保险业务发展迅猛,2010年,上海产险市场中船舶险首次超越企财险,船舶险与货运险总和在上海产险市场的占比已经超过22%;融资租赁业务取得突破,成功吸引单机项目公司落户浦东机场综保区、单船项目公司落户洋山保税区开展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编制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国内基于此指数的衍生品交易量达到178万手,共计151亿元人民币。

邮轮产业发展趋势良好

“十一五”期间,邮轮产业发展环境日渐改善,市场经营主体纷纷进驻,世界三大邮轮公司均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并开设多条以上海为母港的区域邮轮旅游航线。邮轮通关便利措施进一步落实,邮轮母港船舶进出安全保障得到加强,提高了邮轮旅客通关服务能力和效率,境外邮轮挂靠上海日益频繁。2008年8月,国内首个专业化的大型国际邮轮码头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在北外滩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拥有岸线全长近1200米,可同时停泊3艘7万吨级的豪华邮轮,成为亚洲数一数二的邮轮停靠基地。2011年,上海港邮轮靠泊105艘次,其中母港邮轮75艘次,访问港邮轮30艘次;进出境旅客21.44万人次。靠泊北外滩国客中心的邮轮(不含客班轮)95艘次,出入境邮轮旅客数为19.15万人次;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临时接靠国际邮轮10艘次,出入境邮轮旅客数为2.29万人次。2010年10月,上海始发经厦门至台湾高雄的邮轮航线开辟,实现境外邮轮国内多点挂靠。2011年10月,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一期落成,新建2个大型邮轮泊位,可以同时靠泊1艘10万吨级邮轮和1艘20万吨级邮轮。至此,上海港拥有邮轮泊位6个,结合外高桥六期海通码头,形成“两主一备”邮轮母港布局形态,功能互补、错位发展,共同打造上海国际邮轮母港。

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十一五”期间,根据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长三角地区建立了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部际协调机制,上海组合港港航工作会议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建立了长三角地区和中部六省市以及川渝沪等区域“大通关”合作工作机制,促进跨区域口岸物流联动发展。落实航运业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增强了地区间港航业深度合作,建立长三角地区港口间更为高效、便捷和安全的集疏运通道。

上一篇:地中海航运和马士基合并地中海/南美航线 下一篇:重庆与贵州签订乌江水运通道扩能建